张雪峰无情拆穿“新型啃老”:父母意识不到,还在炫耀孩子有出息_家长_考公_工作
张雪峰无情拆穿“新型啃老”:父母意识不到,还在炫耀孩子有出息
孩子天天说自己在“努力”,家长真的能放心吗?
“努力”两个字,真的能代表一切吗?
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哪怕不是大富大贵,只要日子体面,不用东奔西跑,不必操心生活,就已经心满意足了。
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有些孩子虽然天天挂在嘴上说着“努力备考”,结果却是年年考,年年没结果,最后也没工作,还得靠爸妈养。这种打着“努力”旗号的状态,真的还算是上进吗?
更可怕的是,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。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“啃老”模式,只不过披上了“自律”和“规划”的外衣,很多家长根本察觉不到,甚至还一脸骄傲地跟亲戚朋友炫耀:我家孩子有目标,在努力准备考编呢!
可这种“新型啃老”,才是真的让人后怕。
展开剩余85%不是每个说努力的孩子,都真的在努力
说起“啃老”,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: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,在家无所事事,不找工作、不学习,每天不是打游戏就是刷视频,靠爸妈养着度日。传统意义上的啃老,确实是这样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啃老”的面貌也在悄悄变了。
现在的年轻人更聪明,他们知道直接躺平太明显了,爸妈接受不了,于是就变了个方式。他们打着“考研”“考公”“考编”的旗号,告诉家长:“我在努力,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。”这样一来,家长也不好多说什么,反而觉得孩子有追求、有理想。
但真实情况呢?有的人一边说努力,一边却没有实际行动;有的人三年考不上,五年还在考,到了最后,连考试内容都记不清楚了。
努力不是错,错的是拿“努力”当借口,掩盖自己不愿面对现实的懒散。
父母拼尽全力供孩子上学,换来的却是啃老?
在一次公开连线中,知名教育人士张雪峰老师就和一位家长聊到了这个问题。这位广东的妈妈说,自己女儿高考考了550分,想选计算机专业,将来考编。
听起来,这是一条很“体面”的人生路线。可张雪峰老师一听就皱眉了。他直言不讳:“这个分数能上的计算机专业,学校可能一般,毕业后很难找到好工作。你确定要选这个专业,只为了考编?”
这位妈妈的回答令人深思:“我听说这个专业考编有优势,毕业就让她考编就行了。”
看得出来,她心里已经安排好了孩子未来几年的路。问题是,她忽略了一个现实:孩子能不能考得上?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她?
更重要的是,如果孩子只是表面上在“努力”,而实际上早就没有了方向,那么父母多年的辛苦投入,最终只换来一个“家里蹲”,又有何意义?
“就差几分进面了”听起来熟不熟?
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是在拼命准备考试,实际上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没有效果的学习。有的孩子考了三年、五年甚至更久,每次都说“差一点点”,可就是没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。
有一位河南家长曾分享过自家孩子的经历。孩子大学学的是冷门小语种,毕业后没找工作,说是要考公。家长白天上班,晚上回来看到孩子一直在房间,以为他真的很上进。甚至还在亲戚面前炫耀:我家孩子志气高,不愿意将就,正在准备上岸。
可几年下来,孩子连面试的门都没进过一次,还天天说:“这次就差几分,再坚持一次就行。”
后来张雪峰老师点破了关键:“你们知道小语种考公岗位有多少吗?你不选岗位对口的,只能考三不限。那你们可能要供他一辈子了。”
家长这才醒悟,原来儿子嘴上说的“努力”,只是他们愿意相信的幻想。
孩子不是不努力,而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嘛
“新型啃老”并不是说孩子不想进步,而是他们被某种“稳定的幻想”困住了。尤其是在父母强烈期望孩子考编、考公的背景下,孩子为了不让爸妈失望,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。
可问题是,考编本身就竞争激烈,成功率极低,很多岗位上百人竞争一个名额。如果一个专业原本就不适合考编,那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。
更可怕的是,很多家长根本没去了解孩子所学的专业到底适不适合走这条路,只是听说“体制内工作好”,就一股脑地往这条赛道挤,结果孩子困在中间,进退两难,久而久之,也就麻木了。
父母别被“有目标”这四个字骗了
很多时候,家长被孩子嘴里的“我有目标”给骗了。一个人有没有目标,看他做了什么,而不是听他说了什么。
一个真的在努力的人,不会年年复读、年年考公却没有任何进展。一个真正为自己未来考虑的人,不会在父母退休的年纪还在家里伸手要生活费。
很多时候,家长的“包容”和“理解”,成了孩子逃避现实的盾牌。他们不是真的在规划人生,而是在用一种“看起来努力”的方式,慢慢耗光自己的青春,也拖垮了父母。
教育的本质,是帮孩子找到方向,不是安排人生
作为父母,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过得比我们好。但这不代表要替他们规划好每一步。我们可以提供建议,提供资源,但最重要的,是让孩子学会选择、学会面对、学会承担。
你可以告诉他考编的好处,也要让他知道竞争的残酷;你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,但也要时刻问一句:“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吗?”
如果孩子考了三年都没上岸,是否该换条路?如果孩子学的是冷门专业,是否该考虑技能提升、转型就业?
教育不是一味灌输梦想,而是帮助孩子接住现实。
那些看起来“稳定”的选择,不一定适合所有人
很多家长把考编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,是因为它看起来“稳当”。可我们要明白,稳定本身也是一种稀缺资源,不是谁都能拥有。
与其盲目追求一个不一定适合孩子的方向,不如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优势,拓展更多的可能性。当你真的了解孩子、尊重他的兴趣与能力,再去制定人生方向,才更有可能实现“双赢”。
写在最后:孩子的未来不是靠幻想堆出来的
还记得我们开头问的那个问题吗——孩子天天说“我在努力”,家长真的能放心吗?
相信读到这里,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。
努力不是一句口号,它应该是一个人持续输出结果的过程;考编、考研、考公也都只是众多选择之一,而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。
父母之爱是无私的,但也需要有底线、有界限。真正有智慧的家庭教育,不是替孩子走完所有的路,而是让孩子走上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路。
不要被“新型啃老”的表象迷惑,不要用“努力”两个字,掩盖孩子失控的人生节奏。把握好方向,比盲目努力更重要。
发布于:重庆市